藏花阁园艺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360|回复: 6
收起左侧

(转自www.haoyah.com)給你的花兒多些呵護-環境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6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您注册,观赏更美的图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植物的生長和自然環境中的各項要素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如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項不利于某種植物的生長,那么它就可能衰敗甚至死亡。所以不論園休應用或苗闡生產,都必須選用適合當地自然環境的植物,才符合適者生存的規律,取得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否則就要采用人工環境來栽培那些不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植物。除在大城市附近有必要興建一些有限的人工設施外,一般無此必要。



1.太陽光譜

太陽光中對花卉影響最大的是可見光、紫外線和紅外線等三部分。

(1)可見光
可見光是花卉進行光合作用的能源,太陽光經三棱鏡分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組成光帶,葉綠素吸收最多的是紅橙光和藍紫光,而綠光几乎全被反射,故葉呈綠色。為了培育高產優質幼苗,可選用不同顏色的玻璃或塑料薄膜覆蓋,人為地調節可見光的成分。用淺藍色乙烯塑料覆蓋育苗,比覆蓋無色薄膜的長得健壯。蘭花栽種在藍光量為自然光量兩倍的人造光里,三個月內其生長會比自然條件下的大50~70%。

〔2)紫外線
是紫光以外的不可見光,不能透過普通玻璃。其中波長較長部分,能促進種子發芽、果實成熟,井有利于花朵著色。如生長在云南的山茶花花色艷麗,就與這個因素有關。而波長較短的部分能擬制花卉徒長,又能殺死病菌抱子,從而提高種子發芽率。

(3) 紅外線
是紅光以外的不可見光。它是一種熱線,可覺察它的存在。它被地面吸收轉變為熱能,能塔高地溫和氣溫,提供花卉所需要的熱量。

2.光照時間

影響花卉生長發育的光照時間,是指在一天中,從日出到日沒,太陽所照射的時間。北半球,夏半年(4~10月)晝長夜短,越趨北方,白晝越長。夏至日晝最長,夜最短﹔冬半年(1l~3月)晝短夜長,越近北方,晝越短。冬至日晝最短,夜最長。這種晝夜長短交替變化的規律,稱為光周期現象。在自然界中,春蘭秋菊,開花季節各有定期,主要是受光周期所制約。 花期對光周期的反應,主要取決于它對黑夜的長短臨界值的反應。根據花卉的光周期特性,可分為長日照、短日照和中日照等三類花卉。

(1)長日照花卉
黑夜長度必須短于菜一定時數的臨界值,才能形成花芽。它的生長旺盛期在夏季。如夏天開花的唐菖蒲、鳶尾等。

(2)短日照花卉
黑夜長度必須長于某一定時數的臨界值,才能形成花芽。如秋天的一品紅、菊花等。

(3)中日照花卉
黑夜長短對形成花芽無明顯的影響。起源于北方地區的花卉,主妥在春分到秋分的這一段溫暖季節里生長發育,往往具有長日照的特性。

3.光照強度

光照強度是指單位面積上所接受可見光的能量。簡稱照度,單位勒克斯(Lax)。一天中以中午照度最大,早晚最小﹔一年中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例如,夏季晴天的中午,露地的照度約為10萬勒克斯,冬季約為2.而勒克斯,而陰雨天的照度僅占晴天的20~25%。葉片在照度光為3000~5000勒兌斯時即開始光合效應,但一般植物生長需在18000~20000勒克斯。如陽光不足,可用人造光源代替。一般,光合作用的強度隨著照度的加強而增大,但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值,否則光合作用會停止或減弱。光照可分為直射光和散射光。直射光是指太陽以平行光線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光。敬射光則是陽光經過空氣分子、塵埃和水滴等物質后,自天空漫射到地面上的光。晴天,地面上的光照中直射光約占63%,散射光約占37%。故在陰天或遮蔭的地方,葉片仍可利用散射光進行光合作用。 根據花卉對光照強度的要求不同,可分為陽性、陰性和中性花卉三類。

(1)陽性花卉
一般在較強的光照下,才能生長健壯。不然會導致枝條細軟,葉淡,且不開花。如月季、一品紅、唐葛蒲和仙人掌類等。

(2)陰性花卉
一般在蔭蔽度50%以上的弱光情況下,才能正常生長發育。如秋海棠、萬年青、蕨類等。這類花夏季應放在蔭棚中,減少直射光的照射。

(3)中性花卉
與光線強弱無關,均能生長發育,如鳳仙、天門冬、蘇鐵等。 一般觀葉植物對光照要求較低。但強光照會使葉片增厚,葉淡,甚至的傷,從而降低觀賞價值。而觀花植物一般要在較充足的光照下,才能形成花蕾,并使花色艷麗。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溫度

溫度可分為氣溫和土溫,兩者對花卉的影響是等效的。

1 .氣溫對花卉的影響

(1)氣溫日較差
氣溫是指在百葉箱內,溫度表的球部離地面1·5米處,所測得的溫度值。一天中,最高氣溫在14~15時,而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兩者之差值稱作氣溫日較差。在北半球,氣溫日較差隨緯度的增高而減小。可是,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受海洋影響較大,故日較差由東南向西北隨緯度遞增而加大。氣溫日較差影響花卉的生長發育。白天氣溫高,利于花卉進行光合作用和制造有機物質﹔夜間氣溫低,減少了呼吸作用所耗的能量,使有機物質積累加快。但氣溫日較差的變化幅度,以不超過花卉所能忍受的范圍為好。

(2)基點溫度
花卉在其整個生命活動過程中所需要的溫度稱作生物學溫度,可用三個溫度指標來表示,生物學最低溫度是開始生長和發育的下限溫度﹔生物學最適溫度是維持生命最適宜及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溫度﹔生物學最高溫度是維持生命能忍受的上限溫度﹔合稱為三基點溫度。各種花卉的生長最適溫度是不同的。如瓜葉菊、仙客來、天竺葵等為7~13℃﹔月季、百合、石榴等為13~18℃﹔牡丹為20~25℃﹔茉莉花為25~35℃,等等。同一花卉的不同器官的生長所需的三基點溫度也有差異。如郁金香的花芽和形成花芽的最適溫度為20℃,而莖的生長最適溫度為13℃。原產于熱帶和亞熱帶的花卉,生長所需的三基點溫度較高。高于上限溫度或低于下限溫度,都不利于花卉的生長發育,甚至使花卉受到傷害或死亡。例如,白蘭花、茉莉花等原產于暖地,在較冷的地方冬季易受凍害,以致落葉或死亡,應給于保護﹔原生長在夏季氣溫不太高的山區的花卉,如杜鵑花、山茶花、報春花和秋海棠等,在炎熱地區夏季易受的傷,應加以遮蔭降溫,創造一個較通風涼爽的環境。

(3)有效積溫
每種花卉都有其生長的下限溫度。當溫度高于下限溫度時,它才能生長發育。這個對花卉生長發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溫度值,稱作有效溫度。花卉在某個或整個生育期內的有效溫度總和,稱作有效積溫。只能在滿足花蕾發育所需要的有效積溫時,才能開花。 2.土溫對花卉的影響 氣溫的高低也受土溫的影響。一天中,地面最高溫度出現在14時,最低溫度出現在日出之前。土溫日較羞以地面的最大,越向深處越小,約在20厘米處,已明顯的減少,而消失于1米處左右。冬季地面積雪20厘米深時,在土壤20厘米深處,土溫日較差已消失。一年中,7月份地面月平均溫度最高,工月份最低,同樣,土溫的年較差也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小。 土溫對種子發芽、根系發育、幼苗生長等,均有很大的影響。不同花卉的種子所需發芽的最適溫度也不同。如一些不耐寒的花卉種子發芽需要較高的溫度,最適溫度為20~30℃。而耐寒性宿根花卉及露地二年生花卉的種子發芽最適溫度為15~20℃。一般地溫比氣溫高3~6℃時,扦插苗成活率最高。因此,大部分的繁殖床安有提高地溫的裝置。只有當土壤中有足夠熱量時根系才能較好地吸收土壤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營養物質。如月季的根系發育,以保持士溫﹞6~20”最宜。

3.溫度對花卉的危害

(1)霜凍
在生長期中,氣溫降到或小于0℃時,造成植物細胞間隙結冰,如果氣溫回升快,細胞來不及吸取蒸發掉的水分,會造成植株脫水而枯千或死亡的現象。秋季,出現第一次霜凍稱做初(早)霜﹔次年春季,出現最后一次霜凍稱份終(晚)用。春季正值萌芽,秋季正值成熟,因此,初、終霜對花卉危害最大。從初霜日起到次年的終霜日止的天數,稱作霜期。其余夭數則稱作無霜期。

(2)寒害
有時,氣溫在O℃以上,但低于花卉當時生育階段所能忍受的最低溫度,引起它的生理活動障礙,使細胞原生質的生命力降低,根的吸收能力衰退,出現嫩枝和葉片萎蔫等現象。如原產于熱帶和亞熱帶的喜溫花卉,所忍受的最低溫度是12 ℃。當氣溫降到3-5℃時,就會造成嫩枝和葉片萎蔫。如降溫時間短,恢復常溫后,加強養護管理,也可復蘇,正常生長﹔反之,則受傷害。

(3)灼傷
在以下三種情況下,都可能出現葉片的傷。首先是在溫室中,由于結構不合理,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聚光,的傷植物,宜以遮蔭來解決。其次是陰生的陰性植物在炎夏時暴日在強日照下,葉片出現的傷。三是某些溫帶植物,在亞熱帶地區,由于不適應酷熱,導致葉片的傷枯黃,進入半休眠狀態。

4.季節

在我國中緯度地區,一年有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的四季交替變化。四季划分有兩種方法。

(1 )天文四季
在天文學上,一種是以節氣划分,即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為四季之首。另一種是以陽歷月份划分,即3月至5月為春季,6月至8月為夏季,9月至1l月為秋季, 12月至2月為冬季。每一個季節的日數為90天左右,但和各地實際自然氣候情說不盡囪合。

(2)氣候四季
在氣候上,通常采用候平均氣溫來划分四季(候平均氣溫是5天的平均氣溫的平均值,簡稱候溫),即: 候溫小于10℃一冬季﹔候溫大于22℃一夏季﹔候溫在10~22℃之間一春、秋季。據此標准划分四季,則我國各地的季節氣候變化不一,所以各季的長短也不一,與實際的自然景觀柑符。

(3)二十四節氣
一年共有24個節氣,每一節氣的日數,約為15天左右,節氣的始日在陽歷上,基本上是固定的(見表)。

5.全球氣候分類

由于我國目前所栽培的花卉中,不少原系引自世界各地﹔因此了解全球的氣候情況,就可以根據原產地的特點制訂合理的栽培措施,以有利于植物的發育成長。現今通用較廠的柯本氣候分類法,是以氣溫和降水兩個氣候要素為基礎,并參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而確定的。熱帶以最冷月18℃等溫線為界。全年炎熱,最冷月平均氣溫≧18℃。因降水情況不同而分為:從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最干月降水量戶6毫米。許多熱帶蘭科、天南星科和鳳梨科的植物棲身于熱帶雨林之中。如中南美的熱帶地區。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分

水是植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草本植物體重的70~90%,本本植物的含水量則稍低。影響花卉生長發育的,分土壤濕度和空氣濕度。

1 .土壤濕度
土壤濕度的大小,通常用土壤含水量的百分數表示。花卉生長所需要的水分,主要是從土壤中吸取,因此土壤濕度一般以田間持水量60~70%為宜。當大于80%時,因土壤中所含空氣減少,根系的呼吸受阻,而停止生長,容易矚爛。反之,土壤過于,則上紋溶液的濃度增大,使根的細胞發生反滲透作用而死亡。

2.空氣濕度
空氣濕度的大小,常用空氣相對濕度百分數來表示。一天中,午后最高氣溫時,空氣相對濕度最小﹔清晨最大。但在山頂或海岸地區,兩者的變化館趨于一致或變化幅度不大。 一年中,內陸干燥地區,冬季空氣相對遏度最大﹔夏季最小。但在季風地區,情況相反。 一般花卉所需要的空氣濕度大致在65~70%左右,而原產干旱及沙漠氣候的植物則遠低于此。當空氣濕度減少時,因色素形成較多、花色變濃。溫室花卉、熱帶觀時植物和熱帶蘭等有氣生根的種類,以及蕨類等喜濕植物,更需要較高的空氣濕度。當空氣達到飽和時(空氣濕度為100%),可提高扦涵苗的成活率。但對大多數花卉來說,空氣匠度過大,使幼茵易感染病害。尤其在室內,更應注意及時開鹵通風,降低空氣濕度。

3、旱和澇

(1 )干旱
可分空氣干旱和土壤干旱。 

空氣干旱:由于空氣干燥﹔花卉體內的水分大量蒸騰。此時,土埂可能不缺水,但根邵吸水速度小于蒸矚失水速度,引起植株水分失調而暫時萎蔫,但不致于死亡。這種現象多出現在中午,到了晚間又可恢復。 
上壤干旱:大氣干旱常引起土壤干旱。土壤長期支出水分,又無補充,不能供應花卉所需要的水分,可導致枯萎而死亡。

(2)澇害
由于上壤排水不楊,積水過多,空氣不能進入土壤,日久會引起植株窒息而死亡。在長江中下游地區,6月正逢梅雨期,雨量集中﹔華北、西北的部分地區和東北各省區,7-8月分雨量過多都容易發生水澇,不利于花卉生長,需及時排水。

4.水質

(1 )有效水分
不是所有的土壤水分都能被花卉吸收利用,一般花卉根毛吸力為15個大氣壓,當土壤水分達到飽和時,土壤吸力小于0.25個大氣壓,即為田間持水量。當土壤吸力小于1個大氣壓時,水分就會滲漏掉。當土壤吸力大子或等于15個大氣壓時,花卉吸水感到困難而凋萎,這時土壤含水量為調萎系數。土埂有效水分范圍是在田間持水量至調萎系數之間。為了使土壤水分維持在適宜的土壤吸力范圍內,就需要及時補充給上壤水分。

(2 )水質對土壤和花卉的影響
所有灌溉水都含有各種數量的溶解性鹽,總鹽度和主要成分可以決定水的質量。主要陽離子為:Ca、Mg、Na、K,陰離子為:Co3,hco3,cl,so4,no3,正常情況下可不測定,因為其濃度很低。但隨著花卉的生長而連續灌溉,它們在土壤中含量逐漸上升,特別是Hco3唉使土壤中石灰含量增大,PH值升高,從而降低土壤中Fe、Mn、P、B等養分的有效性,而造成花卉黃化、生長緩隊灌溉水適宜PH值6·0一7·0,微酸性至中性。 灌溉水含鹽量和電導度(Ec):純水是不導電的,當純水中,隊可溶性鹽類后便:瞬電,而且鹽類濃度越高,通過的電流就越大。用1cm*1cm的水溶液所具有的電阻的倒數作電導度,通常用毫姆歐/厘米為單位。當灌水中鹽分增,1個單位時,土壤飽和提取液增加3倍。上壤滲透壓增大,對花卉根系有危害作用。園林花卉對水質要求較高,以酸鹼度微酸至中憂電導度<0.5mmh/cm)為好。

(3 )怎樣捍高灌溉水的質量 
酸化處理:酸鹼度常用PH值表示,代表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7是中性,小于7是酸性,大于7是鹼性。每變化一個單位PH,實際上相差10倍,例如Ph5比PH6酸10倍。在灌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有機酸,如檸檬酸、醋酸(食用醋),或酸性化學物質,如硫酸亞鐵,使其PH值達到6~7成為弱酸性-中性。但不能用硫酸等強酸,以免燒傷花卉根系和造成土壤板結。 晾水:把灌溉用水放置一段時間,可以使自來水中氯氣散發掉,否則氯與土中鈉產生鹽(Nacl),會對花卉產生危害﹔另夕限天可以降低水溫,冬天可以提高水溫,消除水與盆上之間的溫差,增強根系的吸水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土 壤

土壤是花卉生長的物質基礎,它們的狀況,直接影響花苗的成活、生長速度和生長質量。各種花卉對土壤條件都有一定的要求。例如杜鵑花、山茶花、蘭花要求酸性土壤條件,而牡丹、菊花卻能在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中生長﹔水仙耐水濕,仙人掌耐干旱。因此,首先應根據花卉的生物學特性,選擇具有適宜土壤條件的地區來進行有相當規模的生產。。我國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文爛州百合、漳州水仙、菏澤牡丹等。另一方面,在已栽培有 花卉的土壤上,也應該根據花卉的生物學特性,人為地改良和調節土壤肥力因素,使其適合于花卉所需要的條件。

1 .土壤主要理化性質

(1)質地
粗細不同的上粒在土壤中占有不同的比例,就形成了不同的土質,稱為土壤質地。砂土、壤上和粘土,就是根據粗細不同的土粒各占的百分比來決定的。土壤質地對土壤肥力有重要影響。 砂土:含砂粒多,土質疏松,易于耕作,土粒間孔隙大,通氣透水,但不能蓄水保肥。上溫高,有機質分解迅速,不易積累,腐殖質含量低,“發小苗,不發大苗”。園藝上常用作扦插苗床的介質,適合球根花卉和耐干旱的多肉植物生長。粘土:含粘粒多,土質粘重,耕作困難,上粒間孔隙小,通氣、透水差,但吸水、保肥力強。土溫低,有機質分解緩慢,“發大苗,不發小苗”。適合于南方的儲拷類、油茶、柳、桑等生長。 壤土:砂粒比例適中,不松不緊,既能通氣透水,又能蓄水保肥,水、肥、氣、熱狀況比較協調,適合于各種花卉生長,是比較理想的土壤質地。

(2)容重 又稱假比重。
系指單位體積內(包括孔隙) 土壤或介質的于物重。常用的單位是克/厘米3,公斤/升,噸/米3。高容重一般指示土壤緊密,少團聚體。田間土壤的容重在1~1.75克/厘米3。常見范圍是1.25~1.50克/厘米3 ,這等于干重為1250~1500公斤/米3。在田間土壤,重量不是主要因素,而容器土壤可能經常搬動,重量就顯得重要了。一只裝滿田間土壤、直徑為30厘米的花盆,于重為28~33公斤,濕重接近40公斤。從勞動力和經濟角度考慮,顯得太重。容重大的介質,對植物根系的發也是不利的。容重小于0,75克/厘米3,最適合于容器植物的生長。生長在小盆中的低矮植物,容重可在0.15~0.50克/厘米3之間。植株較大的觀葉植物,因為容易受到風吹或噴水而搖晃,在這種情況下,容重以控制在0.50~0.75克/厘米3較好。降低容重最直接的方法,是將土壤和容重小的介質進行混合。

(3)持水量
指土壤在排去重力水后所能保持的水分含量。用水分占干重或體積百分數表示。以于重的百分含量表示,適合于田間土壤﹔而以體積表示的百分含量,是反映容器有效水含量的最好方法,因為有效水是對受限制的容器而言。田間土壤持水量重量百分數為25%,是合適的,因為植物根系生長不受限制,而對容器植物就感到不夠。容器土壤持水量的范圍應該是占體積的20~60%,在排水后能夠有5~30%的通氣孔隙。

(4)孔隙
主要指由于重力水排掉后所留下的大孔隙,這就是非毛細管孔隙或稱之為通氣孔隙。毛細管孔隙比非毛細管孔隙要小,常常盧有較大的孔隙體積。但是它們很少對通氣有用,因為通常充滿了水,因此毛細管孔隙度雖高,并不能保証有適當的通氣性。通常要維持通氣孔隙在5~30%,過高的通氣了、隙意味著低持水量和由此弓!起容器土壤過快地干燥。各種觀賞植物對不良通氣性有不同的忍耐性。下表反映了常見觀賞植物根系對通氣 孔隙的要求: 碳氮比:指有機介質中碳和氮的相對比值。當碳氮比高時(高碳,低氮),大多數氮將被土壤微生物所吸收。微生物和植物之間對有效氮的競爭,能造成植物氮素的缺乏。因此,如果用高碳氮比的有機材料做栽培介質,除了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氮外,還必須另外加入氮以補償微生物活動的需要。此外,還應盡量用粗粒(直徑在0.5厘米)。因為粗粒較綱粒難于分解,不易因分解而降低其通氣性。 

(5)酸鹼度
指土壤溶液的酸鹼程度,和灌溉水一樣用PH值表示。大多數觀賞植物生長的PH范圍是5.5~6.5。石灰材料如白云石、碳酸鈣能使PH增高。而通過加綱硫磺粉、硫酸亞鐵等酸性材料則可降低PH。加入酸、鹼材料的數量,取決于土壤和介質的原來的PH值及其代換 量。改變砂上的PH,比改變粘上和泥炭的PH需要較少的材料。通常用酸性或鹼性肥料也能改變PH值。 10m2苗床如僅7cm深,用量按上表,若15cm深,加倍用量。 每m3介質加6Kg以上白云石,常會引起微量元素缺乏。 如果植物已生長在酸性介質中,每10m2 苗床每次硫磺粉用量不要超過0.5kg。

(6)土壤含鹽量和電導度(EC)
將土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使其中的鹽類盡可能溶解出來,然后測定水溶液的EC值,就可以比較土壤的鹽類濃度。電導度是表示各種離于的總量,和硝態氮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因此可由EC值來推斷土壤或介質中氮素含量,從而作為是否需要施用氮肥的參考。不同花卉種類以及生育時期的差別,適宜的EC值也有些不同。根據日本報導,在土與水比l:2的情況下,香石竹以0.5~1.0,菊花0.5~0.7,月季0.4~0.8mmho/cm為宜。電導值的測量是比較簡單的,但制備樣品溶液的方法有多種(如上與水比有1:2,1:5,飽和泥漿法等),因此必須知道測定溶液是如何制備的,才能解釋在一定條件下所得的結果。

2.保護地土壤

保護地土壤指溫室和塑料大棚覆蓋下的土壤。在壓地栽培時,特別在降雨量多的地區,雨水將土壤中所含的各種養分淋溶至下層,若大量施用氮肥,則其中一半可轉化為硝態氮,隨雨水淋洗掉,這種類型的土壤可稱為淋溶型土壤。在保護地栽培下,由于土壤全面地被覆蓋,得不到降雨的淋溶,加之保護地內的溫度較高,地表面的水分蒸發大,使水分隨毛管現象由下向上運動,將土壤下面的鹽分帶到地表,同時,施入的肥料,一般也都殘留在原地,這種使鹽分在表上聚積的上埂,可稱為聚積型土壤。在塑料薄膜作為地膜覆蓋下,土壤水分的變動比露地栽培要小,這是因為多雨時,有塑料簿膜的阻擋,減少了雨水進入土壤﹔在于燥時,由于有塑料薄膜的覆蓋,又防止了上面的水分蒸發,沒有肥料的淋洗,也沒有鹽分的聚積,對作物的發育和對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來說都是有利的。

(1)保護地土壤的特性 
土壤溶液濃度高:一般露地土壤溶液鹽分濃度達到3,0000ppm就很高了,而保護地上淫溶液鹽分濃度常達10,000ppm以上,一般花卉的適宜濃度為2,0000ppm,若在4,000ppm以上,就會抑制花卉生長。在新建溫室中,花卉生長良好,時間一久就開始變壞,這是因為年代越久土壤中鹽分就會聚積越多。 氮素形態變化和氣體危害:由于保護地土壤溶液濃度高,抑制了硝化細菌的活動,肥料中的氮可以生成相當數量的鉸和亞硝酸,但硝化作用很慢,這樣使鉸和亞硝酸就蓄積起來,逐漸變成氣體。若在露地栽培情況下,氣體揮發后就擴散到空氣中去了,但在保護地栽培下,因有玻璃或塑料薄膜的覆蓋保溫,冬季換氣困難,因此揮發出來的氣體,濃度達到某種程度時,就會產生氣體危害。 土壤微生物自潔作用降低:土壤中棲生著大量的有益和有害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通過并生、寄生、競爭、相互桔抗等作用,使土壤保持動態平衡,當外部微生物侵入時就很難安身定居下來,即使有部分微生物能在土壤中安身,其活動也受到抑制。土壤的這種微生物的動態平衡作用,也可稱之為土壤的自潔作用。溫室土壤由于高溫高濕,土壤有機質迅速分解,在有機質缺乏,作物主要依賴化肥的情況下,異養微生物由于缺乏“食物”,種類及數量迅速減少,致使土壤微生物單一化,土壤自潔作用變弱,有害微生物會增多。單一作物的連作,會加重這種情況的發生。

(2)保護地土壤管理
使保護地土壤鹽分聚積少一些,這是保護地土壤管理的關鍵。首先要控制施肥,給以必要峋最小限度的施肥量。對肥料的種類,應選擇出現濃度障害危險少的肥料,磷肥對于濃度上升的影響較小,氮肥和鉀肥對于鹽類濃度上升影響較大,施用氯化物比施用硫酸鹽肥料對濃度的影響大,特別是氯化鉸和氯化鉀混施可形成較高的濃度。這是因為氯化物和土壤中鈣起作用,提高了土壤溶液中鈣的含量,在肥料本身濃度上升的同時,土壤中不溶成分變為可裕成分,使濃度上升加劇。完善排擅系統,在:米寬的苗床設置2~3排0.4~0.6米深的排水暗溝,夏季增加槽水量可減輕鹽分的危害。 夏季溫室后茬地栽培水稻,可以不施用基肥,利用水稻吸收多余的養分,并用濕潤淹水,造成土槽氧氣不足,使一些好氣性的傳染性病菌及線虫不能生活鱉殖,以達到滅殺或減少其密度的目的。在不栽培水稻時,溫室接茬地進行灌水耕翻,淹水至少1 個月,如能1個半月更好。如地下水位高,淹水洗鹽效果不好,可以使土壤干燥,待土壤中鹽分隨水上升積聚于土表時,然后鏟去表層5厘米土,換人新上。或者采用離地高架苗床栽培,解決夏季溫室土壤容易返鹽的問題。 在定植前1 個月或1個半月,施八截成5厘米左右的碎稻草,每1,000平方米施1~2噸。同時撒施50~60公斤的氰氨化鈣,將其翻進上中,這對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狀,增強土壤自潔作用有利。因為高碳氮比的粗有機物,在其發酵過程中,對病原菌有桔抗用的放線菌和真菌數量會增加。已經觀察到的情況也証實了這點。當施入碳氮比高的鋸木屑、稻草、麥捍時發病少,而施用碳氮比低的雞糞、牛糞、餅肥等會使病窖發生增多。

3.土壤消毒
連作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密度高,容易發生病害,因此土壤消毒的目的是把有害微生物的棲生密度降至不便作物發病的程度﹔但不可把土埂中的微生物全部殺滅而呈無菌狀態。因無菌狀態的土壤連有益微生物也殺滅干淨,如在這種土壤上種植帶病苗時,病原微生物會驟增,其密度甚至高于消毒前。

(1)土壤藥劑消毒
氯化苦(cC13NO2)是一種高效、有警戒性的劇毒熏蒸劑,既可殺虫滅鼠,又能殺菌和防治線虫。消毒時,在每平方米的面積內,打25個深約20厘米的小穴,每穴相距20厘米,用玻璃漏斗插入穴內,每穴灌藥液5毫升,每平方米共灌藥液125毫升。施藥后,立即覆蓋上穴,踏實,并在土面潑水,延緩藥液揮發,以提高藥效。氣溫在20℃以上保持10天, 15c以上保持15天,然后將處理過的土壤多次翻耙,使土壤中殘留的氯化苦充分散失,以免影響以后植物根系發育。氯化苦對人、畜有劇毒,使用時要戴防毒面具和橡皮手套。

(2)土壤蒸氣消毒
優點為消毒時間短,只需溫度下降后即可種植,對附近的植物無害,還能促進土壤團粒化,促進難裕性鹽類可溶化,使土壤理化性質得以改善。缺點為移動式鍋爐投資高,使用期短,耗能多,操作麻煩(需要將蒸氣導管埋人土內),如方法掌握不當,過度消毒時,對植物會產生生育障礙。因此除小面積繁殖區、靠近溫室原有蒸氣加溫設備,以便利用外,大面積田間消毒,現已很少使用蒸氣。操作方法可用內徑為3厘米的不鏽鋼或鋁制導管,每隔13厘米在其下方兩側各開一直徑為3毫米的6吼,用以噴出蒸氣。兩根導管之間的距離為埋八深度的1·25倍以內上表覆蓋尼龍薄膜,然后送入蒸氣,不久土壤表面達到蒸氣溫度,冒出蒸氣:即停止送氣,利用余熱繼續消毒,以免過度消毒。除金屬管兒也可用帆布水龍帶代替。
发表于 2004-11-26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哇,真是够系统的。等晚上打印出来慢慢研讲。
多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如果是简体中文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04-12-5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word可以很方便地转成简体中文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联系|小黑屋|藏花阁园艺 ( 浙ICP备10014706号-5,浙ICP备10014706号-4 )|浙公网安备33010402004524号

GMT+8, 2025-7-14 23:18

Powered by MYCHG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